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 ——记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东华理工大学铀资源勘查与开发教师团队”
2022-03-08 12:08:00
东华理工大学
  这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当得知东华理工大学铀资源勘查与开发教师团队荣获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时,团队带头人孙占学说。
  在孙占学带领下,团队始终以黄大年为榜样,立德树人、潜心治学、开拓创新、报效祖国。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22个人犹如22道光束集聚,一次次点燃创新和超越的引擎,为我国铀资源勘查与开发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
  做科研就是要“顶天立地”
  铀资源勘查与开发教师团队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2001年,孙占学接过团队带头人的“接力棒”,开始了科研“接力跑”。
  他们大力叫响“做科研就是要顶天立地”的口号。所谓“顶天”,就是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专攻“卡脖子”,专啃“硬骨头”,加强科研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所谓“立地”,就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推动成果由“纸面”落到“地面”,把论文实实在在写在祖国大地上。
  2005至2007年,孙占学带领团队承担了东华理工大学获批的第一个国家核能开发项目,针对高矿化度地下水地区砂岩铀矿地浸开采世界性难题,在新疆戈壁荒滩住铁皮房和“地窝子”,克服45℃以上的高温、零下20℃以下的严寒和无数次沙尘暴的考验,夜以继日地开展试验。经过3年艰苦攻关,首创性研发了淡化少试剂地浸采铀工艺,成功为高矿化度地下水地区砂岩铀矿地浸开采提供了一条重要的解决途径,盘活了被国际上认为是“呆矿”的大量宝贵铀资源。
  聚焦铀资源勘查与开发,团队成员坚定“做就要做出个样儿来”的科研信念,常年开启“5+2”“白+黑”工作模式,实验室里经常灯火通明,他们有时谈论学术问题到凌晨2、3点。创建了“地质-物探-钻探多源信息融合”三维地质调查方法,运用相山盆地三维地质-成矿模型精确定位深部找矿靶区,新探明铀资源量近万吨,大幅降低了勘查成本;突破了高效浸铀菌群选育技术,建立了世界首个浸铀菌种库;研发了铀矿生物溶浸采铀新技术,建成了世界最大铀矿生物堆浸示范工程和首个砂岩铀矿生物地浸基地,实现了复杂难处理铀资源高效绿色开发,降低了铀矿开采边界品位,显著增加了经济可采铀资源量,为我国铀资源供应链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团队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国防科工局核能开发项目等科研项目40余项,在铀矿深部找矿、复杂难处理铀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在团队共同努力下,获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
  当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李学礼教授上世纪60年代从苏联留学归国,主动要求分配到穷乡僻壤的江西抚州,从核地学领域白手起家,一干就是40年,成为享誉中外的水文地球化学学科的开拓者和资深专家;史维浚教授85岁身患重病但仍坚守实验室,指导学生、设计方案、分析数据、整理报告,一切都亲力亲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老树开新花’的传奇……”孙占学认为,如何做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师的一言一行就是一本生动的活教材。
  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在东华理工大学工作40年的孙占学,虽然在科研上已获得多项突破,但他一直坚持为本科生、研究生上课,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受他的影响,团队中的教授全部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正教授每学年承担的平均课时量达250学时,副教授每学年承担的平均课时量达340学时;15人先后担任过辅导员、班主任等贴近学生的管理职务,深深扎根学生教育管理一线。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从亲自担任班主任、“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到带领学生实习实践,再到每年为全体大一新生开设“开学第一课”,在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余,孙占学还全力担任好塑造学生人格与灵魂 “工程师”的角色,指方向、把脉搏、共成长,激励青年学子把握时代机遇,发挥聪明才智,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孙老师是我学习的指导者,也是我精神成长的引领者,他让我明白了最美的青春誓言就是爱党爱国。”学生丁兰芳说道。
  有孙占学这样一位“队长”带领,团队也是元气满满。
  承担国家级、省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20多项;获江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和一等奖3项;出版了《水文地球化学》《江西相山铀矿地质实习教程》等特色教材8部;建设江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一流课程6门;开发了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项。培养硕士研究生215人、博士研究生29人;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与创新创业项目28项,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转化16项;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和“挑战杯”等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培养出全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邢拥国等……
  写好服务国家“大文章”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孙占学深知,要在铀资源勘查与开发领域干成事儿,不能凭一己之力,必须要打造一支队伍、一个群体、一个集团军。
  从团队刚成立之时的6人发展到如今的22人,这个团队是一支铀矿地质、铀矿采冶、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学科交叉、老中青结合的团队,是国家国防科技创新团队,是一支战斗力“满格”的队伍。
  高柏在学校承担的第一个国家核能开发项目中,扎根吐鲁番近3年,期间由于条件艰苦、医疗不便导致牙根坏死、牙齿脱落,但他仍在泼水成冰、酷暑难耐、风沙肆虐的戈壁荒漠中,一直坚持到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一滴水,也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在团队,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对于一名科研工作者而言,投身祖国科技创新的时代洪流,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做贡献,是最大的使命担当,也是最高的荣誉褒奖。”团队成员周仲魁说。
  郭福生历经10年攻关,通过为大地做“CT”,为铀矿测“三维”,实现了找矿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该成果获得2017年度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一等奖、2018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周义朋扎根边疆 15载,屡次荒漠历险却依然坚守,主持设计并建成我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实现工业化应用的微生物地浸采铀系统;邓居智20多年来矢志防灾减灾,研发了国际领先的三维电阻率“CT”成像技术和装备……
  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团队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优势,为行业与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利用三维地质调查技术,新探明铀矿近万吨、钼矿近4万吨、磷矿近800万吨,潜在经济价值达100多亿元;生物浸铀技术在江西、新疆、广东等多地铀矿山应用,实现了低品位铀资源绿色高效开采;研发的复杂地质大型地下水封式能源洞库修建关键技术应用于洞库与隧道工程,三年创经济效益4亿元;研发的“工程地质灾害精细探测技术”助力江西打赢抗击特大洪涝灾害攻坚战,为保护群众生命财产筑牢“安全防线”,受到央视新闻、学习强国、人民网等媒体聚焦报道……
  面向未来,团队成员将继续以黄大年同志“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爱岗敬业、开拓进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为指引,脚踏实地、开拓创新,以奋斗者的姿态共同书写好新时代东华理工人的优异答卷。(来源:东华理工大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