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爱心助学 匠心筑梦——东华理工大学多措并举做好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工作
2021-09-23 17:02:00

  中国教育在线讯  “同学,这是你的爱心礼包,请收好,祝愿你顺利开启美好的大学生活!”“刚入校,范小林书记和孙占学校长就专门来到宿舍为我送上暖心又实用的爱心礼包,生活用品、学习用品、防疫用品、床上用品一应俱全,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一定不会辜负这份爱。”2021级新生陈同学激动地说。

  9月6日到7日,东华理工大学2021级新生入学报到。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将入学“绿色通道”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全力做精、做实、做细,兑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让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公平发展机会”的庄严承诺,为家庭经济困难新生提供“亲情式”入学服务。

  关爱前移,多渠道政策宣传点燃希望梦想

  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工作并非仅限于学生入学时的资助工作,在7至8月的招生和录取阶段,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就将“迎新日”前移扩展为“迎新季”,政策和关爱早早送到学生手中。从7月10日起,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开通资助工作热线,耐心接听解答政策咨询来电300余次,消除学生和家长的疑虑。在新生录取阶段,编印《国家资助、筑梦飞翔》资助政策宣传册,随录取通知书邮寄至新生家中。在新生入校前,通过“东华理工学工在线”微信公众号推送学生资助政策解读及“榜样风采展”等资助育人推文10余期,制作《国家资助、以爱筑梦、让梦启航》资助政策宣讲视频,组织学生资助宣传大使通过新生QQ群开展云端答疑、交流活动。在新生入校后,把资助政策的宣传和解读作为新生入学教育重要内容,加深学生对资助政策的了解,点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中的梦想和希望。

  贴心服务,一站式绿色通道确保无忧入学

  新生入学“绿色通道”是确保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顺利入学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结合疫情防控要求,今年学校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设立“绿色通道”。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前在家通过迎新网络平台,上传生源地贷款回执单或《绿色通道申请审批表》,就可以完成“绿色通道”办理手续,整个过程最快只要十多分钟。开学时新生可免去一切繁杂手续,直接拎包入住寝室,实现绿色通道“从家门到校门”的无缝对接。同时,在学校报到现场也设立了绿色通道服务点,为新生提供绿色通道现场办理、资助政策咨询、生源地贷款办理和发放入学礼包等一站式爱心服务。截至目前,学校共有931名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入学。迎新“绿色通道”成为新同学大学生活的起点,也成为了他们温暖的记忆。

  爱心定制,精细化资助项目确保应助尽助

  受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涝灾害影响,部分学生家庭遭遇生产生活困难。学校时刻心系每一位学生,提前摸排新生家庭经济情况,精心准备了200份入学爱心礼包、50份床上用品大礼包,全力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学习和生活需求,在开学报到日为新生们送上了进入校门的第一份温暖。新生入学后,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组织各学院迅速深入排查特殊困难学生,将第一时间发放新生专项资助金。同时,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将进一步有序组织各项国家奖助学金、社会奖助学金、学校奖助学金及“五暖工程”等资助项目的评审与发放工作,资助项目覆盖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切实做到“应助尽助”。

  励志赋能,全方位暖心关爱护航学子圆梦

  学校积极倡导发展型资助,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资助的工作思路,把“育人”这条主线贯穿到资助工作全过程,不断探索打造具有东华理工特色,有温度、有人情味的资助育人体系。新生入学报到时,校党委书记范小林,校长孙占学带队走访看望新生,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亲切交流,鼓励同学们努力克服困难、积极进取、安心学习,第一时间为学生送去学校的关怀和温暖。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在新生入学期间,精心举办“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风采展”和“勤工助学标兵风采展”,以丰富多彩的形式点燃青春激情,传递励志薪火。同时邀请36位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为新生写下自己的鼓励和祝福,使广大新生在开学第一天就感受到榜样风采,从中汲取向上向善力量,开启美好大学生活新征程。

  爱心助学、匠心筑梦。学校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新生入学后,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将致力于提供优质服务,始终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努力做到经济上给学生无忧保障,能力上给学生锻炼平台,精神上给学生人文关怀,从招录到毕业全程陪伴学生成长,让学生在人生舞台上尽情绽放。也真心祝愿2021级新生们能载着国家、社会、学校的关爱与希冀,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东华理工大学里描绘出一幅幅属于自己的人生蓝图。(作者通联:文/高抒缘 颜丽娟,东华理工大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