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加强核特色 增强“核”动力——东华理工大学以“六个一”筑基铸魂

       2019-11-01

  中国教育在线讯 为挺起大国脊梁,中国核工业人为国造重器、铸利剑而贡献扛鼎之力,留下了包括“两弹一星”精神、“四个一切”的核工业精神等宝贵财富。东华理工大学作为中国核工业的第一所大学,63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高举核大旗,弘扬核军工精神,以独特的校园文化彰显育人特色。铭记历史,感念英模,接受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东华理工大学在主题教育期间,围绕核军工精神筑基铸魂,开展了系列有声有色、有力有效的活动,用“六个一”筑牢初心之基,铸就使命之魂。


  一次初心寻访之旅

  9月27日下午,该校党委中心组成员驱车百公里,来到中国核工业抚州乐安二六一队相山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有着光荣核地质勘探历史、被命名为“功勋地质队”的二六一大队组建于1958年。60多年风雨兼程,励精图治,江西相山从一个航测异常点发展到我国目前最大的火山岩型铀矿田,成为我国重要的铀资源基地,被人们誉为“中国铀都”。在相山,大家参观了铀矿地质成果馆、廉政文化教育展览厅、千米钻机、“铀矿地质勘查功勋队”纪念碑和矿田地质实物馆,并与二六一大队相关负责人和党员代表进行了座谈。

  “铀矿地质工作是光荣而伟大的,但也是极度辛苦和危险的,住羊圈、扛转机、抠矿石、吸矿粉……正是核军工人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才有了今天核工业的辉煌。”“感谢那段艰苦岁月的锤炼,感谢老一辈核军工人的培养,没有曾经吃苦耐劳的毅力就没有今天的自己。”“我们的命运与中国核军工事业紧紧地连在一起,国家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座谈会上,一句句发自肺腑的真实表述,激起了每一位党员的情感共鸣;一个个标志性事件,记录着核军工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生动展示着核军工人对核事业的热爱与奉献。

  大家纷纷表示,作为中国核工业第一所高校,东华理工大学为国建功、护国有功;作为新时代东华理工人,要始终秉持“姓核是出身,兴核是使命”的信念,同时要学习二六一队老一辈核军工人“三光荣”(以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四特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伟大精神,保持初心不改,“核”心不变,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再创核地学辉煌。


  一堂初心使命金课

  9月28日上午,该校党委中心组邀请校内“中国好人”、首届“感动江西十大教育人物”宋金如教授,全国“模范教师”、科技扶贫典型李荣同教授,“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第二届感动江西教育人物”周义朋博士三位大家身边的先进典型人物围绕“初心和使命”发言。

  “我已退休,生存时间不多了,要珍惜时光,多干事,才不愧于党的培养教育。”宋金如教授哽咽难言,听众数度落泪。年衰岁暮,初心弥坚,宋教授依然在拼尽余生之力感恩于党、服务师生,足以彰显她对革命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

  “我认为忠于职守,做好本职工作是基本;淡泊名利,踏踏实实,耐住寂寞,不急功近利是底线。”李荣同教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将课堂搬到校外,将论文写到大地上,作为科技扶贫的践行者,“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助力企业产业提升”便是他的初心。

  “天然铀是核军工基石,能从事这样伟大的事业,既是人生之幸,更是重任在肩。一生只为一事来,这辈子,我只要做好铀矿地浸这一件事就够了!”周义朋如是说。坚守戈壁十三载,他如红柳般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在了祖国边疆他钟爱的铀矿事业,而这个精神之“根”,正是他心底的家国情怀,也是他初心所在。

  三位可亲可敬的身边榜样为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而又备受鼓舞的“初心使命”金课。


  一段震撼心灵的影像

  该校党委中心组成员集中观看了《林俊德院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视频。林俊德是全军“十大挂像英模”之一。他一辈子隐姓埋名,52年坚守在罗布泊,参与了中国全部的45次核试验任务。他活了75年都默默无闻,却因离世几个小时前留下的影像,感动了整个中国。2012年5月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他放弃用手术延长寿命,选择与死神争分夺秒。他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但在他的电脑里,还有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没有处理完。一切都要快,要尽快!一直拼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生命弥留前的几个小时他还坚持坐在了电脑前。他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坐在临时搬进病房的办公桌前,对着笔记本电脑,一下一下地挪动着鼠标……这是林俊德院士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影像!

  “林俊德院士在生命最后时刻的视频令人动容、让人泪目,震撼心灵!”大家动情地说。他对党忠诚、矢志报国信念坚定;他始终爱党爱人民,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舍身报国,一生报国;他忠诚、敬业、正直、律己,一辈子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通过观看视频,重温核军工人的炽热情怀和永恒初心,引发党员干部强烈的情感共鸣,激发了党员干部强烈的家国情怀,坚定了大家为江西发展和国防建设培养人才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场初心使命文艺汇演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建校63周年,该校“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主题文艺汇演在大礼堂拉开帷幕。文艺汇演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主线,分为“初心”“使命”“梦想”三个篇章,演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包括朗诵、舞蹈、合唱、健美操等形式,旨在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饱满的热情,为祖国母亲献上最诚挚的祝福,展现东华理工人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青春风采和中华儿女的傲骨雄姿。

  汇演在开场舞《花开盛世》中拉开帷幕。诗歌朗诵《歌唱新时代》、退休老教师演唱的《召唤》、合唱《在太行山上》《我的祖国》等节目充满慷慨激昂、情意深沉的爱党爱国情怀。《中国核工业之歌》《勘探队员之歌》唱出了一代代核地质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高尚情操。校领导班子和教职工高唱《我和我的祖国》,深情讲述东华理工与祖国共进退、共成长。

  当大合唱的旋律响起,全体起立,共同高歌《歌唱祖国》。在歌声中回望70年历史,我们的祖国坚定从容、一路铿锵走来。回首光辉历程,一代代东华理工人筚路蓝缕为中国核工业倾情奉献。未来我们将扬起理想的风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祖国母亲共同前行。


  一场初心使命故事会

  10月23日下午,宋金如、王永珍、史维浚、杨建四位校内离退休职工老党员对表《党章》,先后走上讲台,忆入党心路,讲成长经历,谈学习心得,话奉献乐趣,与大家分享他们的初心使命故事。

  “我是从当亡国奴的那个年代走出来的”,1926年出生于吉林,现已93岁高龄的宋金如对于列强铁蹄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成立了,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同志对此最有体会,一定要倍加珍惜”。1987年,时年61岁的宋金如退休了,为了坚守“初心”,每天坚持在实验室工作,其先进事迹受到广泛关注,她先后被评为“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首届感动江西教育十大年度人物”。“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求我们全体党员坚定理想信念,为十九大确定的奋斗目标不懈努力。我们老党员,一定要在主题教育中做表率,在行动上永远跟党走,与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

  “这辈子最难忘的是参加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聆听到毛主席的声音了”,90岁高龄的王永珍是一名抗战离休老干部,现任离休支部书记。1990年离休后,他积极参与学校基建工程项目监督,所在支部连续27年被学校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3次被评为全省先进集体,个人被评为“全省十佳老支书”。“小时候家里穷,没饭吃,自从家乡来了八路军后,我看到了希望,15岁时便参加了八路军。在那个年代,我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在组织关心下,在1949年,我终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留苏学者史维浚,退休后一直坚持在科研第一线。“作为一名老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最好的表现就是时刻把党的事业铭记在心,为党的奋斗目标尽一份力”。已经83岁的史维浚,每年都坚持到新疆沙漠腹地的科研基地工作一个月,与师生同吃同住。“尽管辛苦,但在科研中取得重大突破时,那种快乐总是让人最难忘怀的。在这个年纪依然坚持科研,需要极大的毅力。但想想自己是一名老党员,应该为年轻一代做榜样,应该为国家核事业发展做点事”。

  “希望青年大学生能继承发扬核军工精神,将校园文化精髓永续传承”。2018年,杨建被评为“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先进个人”,其事迹被省教育电视台拍成专题片《老核工育新“核”苗》。退休后的杨建,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经常为大学生举办讲座,还被聘为课外辅导员。“当年选择这所学校就是奔‘核’而来,在骨子里对‘核”拥有特殊情感,无论是在地质大队还是在学校,为了这份事业,我曾经出生入死过,但作为一名党员,从未后悔过”。年过七旬的杨建动情地讲述着初心和成长经历,感谢母校的培养恩情。


  一本讲述初心使命的读本

  10月25日,413会议室,《弘扬核军工精神》读本最后一次审稿会正在召开,读本执笔人、审校专家、相关职能部门共2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事业铸就伟大的精神。在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历程中,熔铸成了“核心意识、家国情怀;军人特质、担当奉献;工匠神韵、勇于创新”的核军工精神。核军工精神是宝贵的人民军工精神和核工业精神的生动体现和拓展延伸。拒绝遗忘的最好方式是常温历史,抢救记忆,弘扬精神,传承文化。作为“中国核地学人才摇篮”,与中国核工业风雨同舟60多年,中国核事业的参与者、见证者的东华理工大学,秉承“敦本务实、崇义奉公”校训,弘扬艰苦奋斗、为国奉献的“两弹一艇”精神,传承“明德厚学、爱国荣校”的大学文化,形成了浓厚的核军工文化氛围。新一代东华理工人坚守理想,以“服务军工、献身国防”为己任,潜心钻研,追求卓越,用实际行动,凝练核军工精神和文化的内涵,全校师生形成对“核军工文化”的整体价值认同。

  学校组织专人编写此读本,就是为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核军工精神,以文化人,立德树人。读本采用纪实手法,通过一个个感人故事,让读者重温核工业发展及东华理工人一路走过的初心使命故事,给读者展现核军工文化及其精神在当今时代的积极意义,更好地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厚植爱国情怀,激发报国之志,练就过硬本领,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走得再远,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校党委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将弘扬核军工精神贯穿主题教育,让党员干部普遍感到经受了一次思想和灵魂的深刻洗礼,接受了一场“核辐射”,坚定了牢记初心使命,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为党员干部注入强大精神“核动力”,激发大家感恩奋进谱新篇的精气神。这种精神的力量又将进一步转化为带领全校师生干事创业的热情,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对党忠诚,为国奉献,推动学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向着“核学进入核心、地学提升地位”“服务国防军工、助力江西崛起”的目标迈出更为坚实有力的步伐。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内容推荐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招聘信息 | 京ICP证140769号 |京ICP备12045350号|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赛尔互联(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CERNET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cernet.com